Man is born free, and everywhere he is in chains.
因为错误的假设而导致的逻辑漏洞
· 非此即彼不能因为摆在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就认为其中一个必定是对的。很多事情都不是“非此即彼”或“非黑即白”的。“既然不支持自由贸易,那你一定是支持保护主义了!” ...
Man is born free, and everywhere he is in chains.
· 非此即彼不能因为摆在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就认为其中一个必定是对的。很多事情都不是“非此即彼”或“非黑即白”的。“既然不支持自由贸易,那你一定是支持保护主义了!” ...
· 断定结果的错误 我们不能因为“当 A 成立时, B 就成立”,就断定“当 B 成立时, A 就成立”。这种错误也被称为“转化错误”。“每次去度假时,我都会感觉很放松。所以当我感觉很放松时,我就一定是在度假。”度假时放松不代表只有在度假时才会放松,在家时可能会放松,吃晚饭时可能会放松,跟朋友在一起聊天时,也可能会感到放松 …… 所以上述说法的谬误显而易见。 ...
首先,我们一定要分清什么是推论,什么是假设。所谓假设,就是一段论述的前提部分,它是论述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要想过更幸福、更满意的生活,人就得改变自身。这和钱无关,金钱本身既不会使人幸福,也不会带来不幸。金钱是中性的,既不好,也不坏。只有当钱属于某一个人的时候,它才会对这个人产生好的影响或者坏的影响。钱可以被用于好的用途,也可以被用于坏的用途。一个幸福的人有了钱会更幸福;而一个悲观忧虑的人,钱越多,烦恼就越多。 ...
债务人都应该在自己的钱包里贴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这真的有必要吗’。这样的话,当他站在收银台前的时候,就会想到不应该花太多的钱
指人们往往会更加留意那些自己需要或喜欢的信息,而忽视真实的信息 —— 他们更愿意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世界,而不是真实客观的世界。
每一个人,无论多么的位高权重,或者拥有多少财富,都有头脑混乱思路不清、甚至失去理智的时候
打个比方,如果我们内心深处“希望”或“需要”一件事情是“这样”或者“那样”的,我们就会有意识地选择、删减、排列自己所搜集的信息,使得这件事情变成我们所希望或需要的样子。 ...
歪曲观点 直译:稻草假人 又做:欲加之罪 歪曲他人的论据以使其变得更易受抨击。 通过夸大、歪曲,又甚至完全假造对手的论据,让自身的立场呈现更多的合理性。但坦诚理性的辩论会被这种实质是欺诈的论述破坏。 ...
举例来说,我买了一辆新车,现在等着提车。我自然会很关注这件事,每天晚上都上论坛查看、研究相关信息。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一辆普普通通的车,不会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实质性改变。我知道,只要车一到手,我就不会再关注它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沉迷于对外物的“欲望”。我对外部事物会带给我幸福和快乐的执念其实是一种痴念。 ...
我认为,生活本身没有那么难,是我们自己把生活变难了。我在生活中努力摆脱“应该”这个词。当“应该”在脑海中出现时,其背后隐藏的是负罪感或社会规训。如果做一件事是因为“应该”,那就表示你内心是不想这么做的,而违背自己的心意会让你变得痛苦不堪。因此,我努力在生活中减少“应该”做的事。 ...
不要花自己的时间去取悦别人。别人快不快乐是他们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
为自己独特的产出成果负责(而不是像打工一样为投入的时间负责),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这是从小被标准答案教育出来的结果。 教授讲懦夫博弈时,明明已经有公式有数学 ,但他们还是不敢思考能不能放开枪支管制
还没做,就已经想好了退路。 通常不能试验,你只有两个选择——做或者不做。 如果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做事,大概率以失败告终。
这是一个搭便车的博弈,一方付出的相应的代价,双方共享了获得的收益。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是否冲突取决于游戏规则。当 A<10 的时候,对于集体而言应该去按。但是由于收入分配不均,导致对于个人而言,都不愿去按。 要解决这一冲突,我们不能否定个人的利益(让大猪无私地按按钮),而是应该改变游戏的规则(小猪没有按就少吃点)。所以,搭便车的同时,别忘了给对方以回报。 富人愿意行善,离不开穷人的点赞。 ...
有一个明显的诱饵 通往诱饵之路是单向的,可进不可出(沉默成本) 越想挣脱,就越陷越深
不能使用老板给的参照系,反而要给老板一个参照系。 比如你告诉老板:隔壁那边那家才卖 60 块。 最极端的情况是老板能不能白送给我。 一定要还到谈判破裂的价。不走不降价 ...
游戏结局与真相无关,游戏规则决定游戏结局。 即便都没有干过,说谎也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说谎有可能立即释放。
不可能在真空中做出决策,而参照物是可以被操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