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曲观点
直译:稻草假人
又做:欲加之罪
歪曲他人的论据以使其变得更易受抨击。
通过夸大、歪曲,又甚至完全假造对手的论据,让自身的立场呈现更多的合理性。但坦诚理性的辩论会被这种实质是欺诈的论述破坏。
例:小明说:国家应当向医疗和教育领域投入更多的资金。小亮回答:太可怕了,你居然这么仇恨国家,想要通过减少国防开支,让我们的军队手无寸铁而无法保卫国家。
注释:英文中这条谬误的原文“strawman”,直译“稻草假人”。因为稻草人不是真人,所以它不会在战斗中做出任何抵抗,并且很容易被击倒。在英国这个谬误又常被称为“莎莉姨妈”(Aunt Sally)。
归因错误
因事物之间或真实存在、或假想出来的关联关系,得出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结论。
因为事物之间具有关联,又或仅仅是因为两者同时存在,即错认为两者间具有因果关系。不同事物可能同时或先后发生,但这并非意味其中一件事是另一件事的起因。有时候两者之间的关联纯粹只是巧合,甚至有可能两件事起因都是相同的。
例:小明指着一张表格说,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全球气温一直在升高,同时海盗的数量一直在减少,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海盗的存在降低了全球气温,全球变暖是一场骗局。
情感绑架
通过操弄情绪来替代真正有效的论据。
情感绑架包括操弄恐惧、嫉妒、憎恨、怜悯、骄傲,等等。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我们必须知道:有时候一个符合逻辑的论据也许会带动强烈的情绪层面的反馈。但抛弃逻辑,只靠诉诸情绪来掩盖自身观点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这一事实,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和谬误。每个心智正常的人都会为情绪所影响,所以情感绑架是很常见也有效的辩论策略,但本质上这是一种错谬并虚伪的论述方式,且会让辩论另一方的情绪失控合理化。
例:小亮不喜欢喝羊杂汤,但他父亲让他“想想非洲贫困国家里那些被生生饿毙的小孩,那些可怜的娃什么都吃不上”。
谬导致误
直译:谬误谬误
又做:将错就错
因为论述水平很差,又或者论述中有谬误,就判定这结论一定是错误的。
谬误的观点一定会导致谬误的结论是不符合逻辑的结论:即便是错误的论据也完全是有可能被人用合理的逻辑阐述出来的;同样的,在辩论的过程中以错误的论据来证明正确的观点,或是在论述过程中参杂着逻辑谬误也是有可能的。
例:小丽发现小红提倡健康饮食仅仅是因为某野鸡营养学家提出“健康饮食是一种流行生活方式“这样不靠谱的理由,但因此小丽就认为“需要健康饮食这个结论是错误的,每天暴饮暴食是没问题的”,这也是谬误的。
滑坡推断
如果 A 发生了,那么最终坏事 Z 也会发生,所以我们不能让 A 发生。
问题在于,这种论证方式避开了去讨论当前的问题 A,取而代之的是将讨论中心转移到假想出来的极端假设 Z。同时还没有证据能证明假设的 Z 一定会因为 A 的发生而发生。此谬误也是利用恐惧来进行情感绑架的一种形式,进而以未经证实的猜想来破坏当前讨论的公正性。
例:小强断言如果我们允许同性婚姻,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就是我们会允许乱伦婚姻,甚至允许人和猴子结婚,人和汽车结婚。
人身攻击
通过抨击对手的个人品行或其他个人特质,如身高外貌、社会地位等等,来贬损对手的论据。
人身攻击既可以是在大庭广众下的公然抨击,也可以是隐晦地暗示对手的品格存疑,以此来抹黑对手的论据。人身攻击在论战中往往可以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例:慧慧用无可争辩的实例展现了新的的纳税系统是更加公平合理值得推广的,大壮反问在场的人:“大家觉得是否应该相信一个未婚、有犯罪史、身上有狐臭的女人所说的任何一句话?”
彼此彼此
以批评来应对批评:为了避免正面回应批评,反将矛头指向提出批评的人本身。
此谬误原文是拉丁文“tu quoque”,意为“你不也一样(犯过错)”。这个逻辑谬误通常也以“批评他人的伪善”而广为人知。通常是用来转移注意力的障眼法,它能让必须为了辩护自己论据的一方,将关注点从自己身上转回到提出批评的人身上。
例:在医院里小美指出小丽没有严格遵医嘱导致身体状况恶化,小丽不反省为什么自己不遵医嘱,反倒是指责小美:“别说我了,你以前不是也不爱听医生的话,从不按时吃药!”
注释:在中国这条谬论也被称为“臭虫论”:鲁迅于 1933 年的文章《外国也有》中讽刺当时的中国人被批评时会声称其他国家也有同样的错误,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凡中国所有的,外国也都有。外国人说中国多臭虫,但西洋也有臭虫。”
个人局限
直译:自身怀疑
受自身水平所限,无法或很难理解某件事,由此得出这件事可能是错的、假的这样的结论。
针对某些复杂的话题的讨论,如“生物进化,物竞天择”,是需要一些对于这个话题有基本的知识储备才能进行的。仅仅因为不了解这些知识,即认定这些理论一定是错误的,这是一种谬误。
例:小明画了一条鱼和一个人,他不屑地问小强:“看看这两种生物,你真的认为我会愚蠢到相信一条鱼能随着时间推移,随机地以某种方式变成人类?”
片面特例
当某个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更改讨论规则或用特例来开脱错误。
愚蠢的人类总是厌恶承认自己错了。他们非但不愿意通过更好的理解问题来改善自己的认知,有时甚至还会固执地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常见的方式就是在事后给自己的错误找个合理化的理由。找个理由来相信我们习惯的事物很容易,而真正难点在于别人证实了我们的错误后,我们如何检验自身的三观,修正自己的想法。
例:小明说自己能预知未来,当大家让他在合理科学的测试环境下他的预言时,他却退缩了。小明说你必须首先相信他有预知能力,才能看到他的预言生效。
预设提问
也叫“诱导提问”,在提问中预先置入假设,使对方无论如何作答都只能显得有问题。
预设式提问也叫诱导式提问,它在破坏理性的辩论方面特别有效,因为它们具有煽动性。而被提问者往往需要慌乱地被迫为自己做出辩护。
例如:小美和小丽都喜欢阿辉。某次小美在阿辉在场的时候故意用好奇的语气问小丽:“小美你现在是不是已经不赌钱了?”。
举证负担
认定举证的责任不在提出观点的人,而是在质疑观点的人。
谁主张,谁举证,不应该把举证的责任丢给那个对论据表示怀疑的人。对一个观点无法证伪或举出反例,并不能因此证明这个观点即是合理的,或由此认定这个观点是可信的。同时,我们又必须清楚 “事无绝对”,所以需要基于已知的证据来加强论据的可信度,因某个观点没有被证明过为由而驳斥它也是一种推论谬误。
例:小强说他能看到鬼魂,因为其他人都没法看到鬼魂,也就没法证明他的说法是不是真的。
一语双关
使用了双重含义的语句或含糊不清存有歧义的陈述来误导或歪曲事实。
政客们就常利用模棱两可的陈述,被揭穿后他们又会指出,他们所言从理论上来说并非全然是谎言。但其实从本质上来说,这些陈述一开始就带着误导性。
例:大壮问阿聪:“你一直说请我吃饭,什么时候能兑现?”阿聪回答:“一会儿我就给你去买包方便面。”
赌徒心理
认为不相关的独立随机事件中存在可掌握的规律。
好比轮盘赌的胜率,总体上来说出现单一重复结果的概率极低,而且每一次球的落点在哪里都和上一次完全无关。又比如虽然有极小的可能连续丢二十次硬币的结果都是正面朝上,但每一次丢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都还是五五开,且此概率不会被之前丢硬币的结果影响。
例:丢骰子时候连开了六把“大”,大壮认为接下来肯定要开“小”了。结果他输了个精光。
盲目从众
直译:乐队花车
因为许多人都在做某件事或认可某件事,就认为这件事情是对的。
这个观点的谬误之处在于,事物的受认可度和流行性与其正确与否完全无关。如果依照大众认可程度来决定对错,那么在历史上人们认为天圆地方的年代里,地球就应该是平的了。
例:醉醺醺的老王指着老张说:“如果妖怪只是愚蠢的迷信,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相信他们真实存在?”
注释:英文中这条谬误的原文“bandwagon”一般是指马戏团游行中载着乐队的华丽马车,衍生含义为“受到公众认可的潮流、时尚”。
迷信权威
权威说的就一定是对的。
切记这个谬误不是说合理的专家主张或科学共识不重要,而是说诉诸权威并非有效的论证方式,权威的意见也完全有可能是错的。因此,权威与否对其主张是否属实没有任何本质影响。但除非一个人具有和专家相似的理解水平或经验证据,无视具有知识深度的专家说法也是不合理的。
例:老张不知道该如何来辩护自己关于进化论“不是真的”这个立场,于是他说:“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壮壮,他也质疑进化论!”其实壮壮是一位成功的健身教练。
以偏概全
直译:组合分裂
假定某个事物的局部特性就是该事物的总体特性,或同样适用于该事物的其它部分;又或者物体的总体特性一定适用于其每个独立的局部。
该谬误又被称为“组合分裂谬误”。通常当某件事对部分来说是正确的时,它确实有可能适用于整体,反之亦然,比如我们说的“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但关键点在于是否存在有效的证据表明情况确实如此。仅仅因为我们观察到事物的某些一致性可能导致偏见式的思维,以至于我们假设一致性存在于它实际不存在的地方。
例如:小聪是个早慧又具有逻辑思维的孩子。他知道肉眼看不到的原子,而他是由原子组成的,所以得出他是不会被看见的结论。不幸的是,尽管他有思想,他还是输了捉迷藏游戏。
净化论据
直译:不是真正的苏格兰人
用事后增加前提条件,不断修正、净化论据论点的方式,来驳斥对你论证瑕疵的批评。
在这种形式的错误推理中,论证某人的所信证据时无论证据是多么令人信服,只需要简单地改变标准,就可以让证据无法适用于编造出来的的所谓“真正的”例子。这种事后的合理化是逃避对自己论据的合理批评的一种方式。
例:阿亮说广东人只吃甜豆腐脑,阿辉说他自己是广东人但是他吃咸豆腐脑。阿亮特别生气,对阿辉说:“真正的广东人都只吃甜豆腐脑!”
注释:英语中此谬误原文为“no true Scotsman”,意为“不是真正的苏格兰人”。来自安东尼·弗卢教授出版于 1975 年的著作《关于思考的思考》,书中例举了一个苏格兰人为了否认苏格兰人会犯重罪,说“没有一个真正的苏格兰人会干这样的事情”。
出身定论
直译:基因决定
以事物的来源、观点的提出者来判断这件事的好坏对错。
也叫基因决定论:好人坏人都是在基因里已经定好的,如“你骨子里就是个坏人,所以注定你只会做坏事不会做好事”。试图逃避正面的辩论,转而关注某人或某事的出处。和“人身攻击”谬误类似,同样都是通过利用已知的负面认知来攻击抹黑对方的观点,实际上却并没真正说明对方的论据有何问题。
例:音乐电视频道播放了一条的地震警报的消息,小亮安慰小红不用担心,因为“我们都知道音乐电视频道除了明星的花边新闻,从来都不播正经消息。”
非黑即白
只给出两个选项作为可选,而完全忽略了其它可能性的存在。
也被称为非此即彼,或两难推理、虚假推理。这种阴险的策略表面上提出了一个合乎逻辑的论据,仔细推敲之后能发现很明显的,比其所提出的非此即彼的选择,还存在更多的可能性。二元的、非黑即白的思维不允许超出两种可能性的各式各类的变量、条件和语境的存在。它只会误导论证,屏蔽理性、诚实的辩论。
例:大统领说:只要不支持他让“美利坚再次伟大”宏伟蓝图的,都是仇恨美国的全民公敌。
循环论证
论点的前提中已包含结论。
此类逻辑无法自洽的论证通常根植于根深蒂固的偏执假设之上。好比“循环论证之所以糟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不好”这样的废话。
例:《胡说八道经》是完美无瑕的,我们之所以知晓这一点,是因为在至高无上的《胡说八道经》里曾经有写道:“凡《胡说八道经》所言皆为真善美,尔等不得稍有疑虑”。
自然至上
仅仅因为一件事物是“天然的”,“自然的”,就想当然它是完美的,它的合理有效性就是无可辩驳的。
许多天然生成的东西被认为是有益的,这可能会使我们的认知产生偏差。自然本身并不能使事情变得好或坏。比如自然界中的杀戮可以被视为很“自然”,但这并不意味着杀戮就是有益合理的。
例如:大壮相信“自然疗法”,所以感冒发烧时候他只喝白开水,生病时他只吃草药。因为他认为,比起化学合成的药物,白开水或者草药更自然所以更有益。
道听途说
用个人经验或者孤例替代无可辩驳的证据或言之有理的论证。
人们通常更容易相信他人的陈述,而非理解整套的复杂数据和变化。定量的科学计量几乎总是比个人感知和经验更准确,但我们倾向于相信对我们来说是切实存在的事物,以及我们信任的人所说的话,而不是看起来更"抽象"的统计展现出的现实。
例如:小杰的爷爷每天抽 30 支烟,还活到了 97 岁,所以小杰认定不能相信那些证明抽烟和肺癌有因果关系的研究结论。
因果错位
直译:德克萨斯神枪手
只挑选对自己有利的,或符合自己假设的证据。
尽管先开枪,再在弹孔上描画出靶心,会让枪手看起来是个神枪手。但实际上子弹正中靶心和枪手是否是个神枪手没有必然因果关系。
例:聪明可乐公司指出,研究表明,在聪明可乐销售最多的五个国家中,有三个国家是平均智商全球排名前十的国家,因此喝聪明可乐饮料可以提高智商。
注释:英语中此谬误原文为“the Texas sharpshooter”,意为“德克萨斯州的神枪手”。来自于一则寓言中先开枪再画靶的德州枪手。
中间立场
两个极端之间的妥协,或中间立场,肯定是真理所在。
很多时候,真理确实介于两个极端点之间,但这也可能会我们产生思维偏差:有时某件事根本不对,即便妥协了也是错的。在真理和谬误的中间地带仍旧是谬误。
例:小丽坚信接种疫苗会导致儿童自闭症,但她喜欢研究的朋友阿聪说,这种说法已被科学统计证明是错误的。然后他们的朋友小美提出了一个折衷论述,即:接种疫苗必然导致某些种类的自闭症,而不是所有种类的自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