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市場理論背後有哪些假設
- 有很多努力研究的投資人。
- 他們聰明、勤奮、客觀、積極,而且準備充分。
- 他們都能取得可用的資訊,且取得管道大致相同。
- 他們都能買進、賣出或放空(也就是打賭會下跌)所有資產。
因為有這些理由,效率市場假說認為,可用的資訊會順利而有效整合到價格中,在價格與價值不符時進行調整,消除其中的差異。
某些資產相當符合效率市場,主要的類型有
- 廣為人知,而且有很多人追蹤的資產;
- 社會認可,不具爭議性或是冒犯禁忌的資產;
- 擁有清楚易懂等優點的資產,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 資產類型和組成要素的相關資訊能夠普遍而公平的散播。
上面假设中的问题
大多數的人都受到貪婪、恐懼、嫉妒或其他情緒驅動,破壞保持客觀的可能性,讓明顯的錯誤趁虛而入。
思考下面這些問題
- 當數千個投資人伺機而動,願意抬高便宜資產的價格時,為什麼還會有便宜的資產?
- 當相對於風險的報酬顯然偏高的時候,是不是表示你可能忽略某些隱藏的風險?
- 為什麼賣家賣出資產的時候,願意接受能讓你獲得超額報酬的價格?
- 你真的比賣家知道更多資產的訊息嗎?
- 如果這是這麼好的交易,為什麼沒有其他人搶購?
還有一件事要牢記:市場今天有效率,不表示永遠有效率。
结论
沒有一個市場是完全的效率市場或無效率市場,這只是程度問題。我衷心感謝無效率市場提供的機會,但我也尊重效率市場的概念,而且我堅信主流的證券市場有足夠的效率,想在裡面找到贏家基本上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每個遊戲場上都有一條魚,如果你玩了四十五分鐘之後還不知道誰是那條魚,那你就是那條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