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在多頭行情時,常會聽到很多人說:「高風險的投資會帶來更高的收益。如果你想要賺更多的錢,那就去承擔更高的風險。」事實上不可能靠著高風險投資帶來高收益,為什麼呢?答案很簡單,如果高風險投資可以可靠的創造高收益,那他們的風險就不高!
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為了吸引資金,高風險的投資必須提供更高的潛在報酬、更高的保證報酬,或是更高的預期報酬,但絕不表示更高的潛在報酬一定會實現。
- 風險只存在於未來,而我們不可能確切知道未來會如何……當我們回顧過去,顯然事實很清楚,我們知道有一件事情發生了。但是這個確定的事實並不表示產生結果的過程清楚可靠。在過去的每種情況下,很多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但是因為只有一件事情發生,讓我們低估變異性的存在。
- 在決定是否要承擔風險時,我會先假設常態情況會重複發生。雖然在大多數的時間裡,常態情況確實會重複發生,但有時候會發生非常不同的事……偶爾,罕見的事也會發生。
- 我們的預測常圍繞著歷史的常態,頂多只做些小小的改變……重點是,一般人通常會預測未來與過去相似,而且低估變動的可能性。
- 我們聽過很多「最差狀況」的預測,但是結果往往更糟。講講我父親的故事吧,他是個常輸錢的賭徒,某天他聽說有場賽馬只有一匹馬上場,所以他拿房租去賭,不過比賽到了一半,這匹馬跳過護欄跑了。事情總是會變得比一般人的預期還糟,也許「最差狀況」意味著「我們以往見過的最差狀況」,但這並不意味是未來的最差狀況。二〇〇七年的情況遠比很多人假設的最差狀況還差。
- 風險會改變。如果我們說每年有「二%的抵押貸款違約率」,即使多年來的平均數字確實如此,某個時間還是有可能出現異常的大量違約事件,拖累結構性金融工具的表現。有些投資人,特別是運用高槓桿的投資人,無法在這個時候渡過難關。
- 一般人會高估自己衡量風險的能力,也會高估自己對於沒見過的投資運作機制的理解能力。理論上來說,人類與其他物種不同的地方是,我們不必親身經歷就可以指出某件事情很危險。我們不必藉由燙傷自己來知道不該坐在火爐上。但是在多頭市場時,這個機制往往不會運作。一般人不會先去理解風險,而是傾向於高估自己理解新金融商品的能力。
-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大多數的人認為,承擔風險是賺錢的主要方式,忍受高風險通常會帶來高報酬。市場必須做好安排,以便讓情況看來就是如此,否則一般人就不會參與高風險投資。但是市場不會永遠這樣運作,不然高風險投資就不會是高風險。當承擔風險並未帶來想要的結果時,才會知道這樣的投資方式真的行不通,也才會想起風險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