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公民君主国

比起由于民众的支持而成为君主的人,得到贵族的援助而获得君权的人较难维持既有的地位,因为君主身边多的是自认为和他平起平坐的人,这使得他无法依照自己的心愿统治或管理他们。

第十四章 君主在军事方面的职责

。有武装的人和没有武装的人不能相提并论。不要指望有武装的人会乐意服从手无寸铁的人,也不要指望手无寸铁的人身处有武装的仆人当中能够高枕无忧:一方心存猜疑而另一方心存鄙视,这两种人不可能合作无间。因此为人君者,除了已经提过的其他不幸,如果不懂军事,不可能赢得士兵的尊重,也不可能仰赖他们的忠诚。

第十五章 世人,尤其是君主,受到赞扬或谴责的原因

为了研究事情应当怎么做而无视事情实际上怎么做,这样的人救不了自己,只会自取灭亡。

凡事标榜仁义道德的人,一旦置身鸡鸣狗盗之徒当中,到头来一定惹祸上身。所以说,身为君主如果要存活下去,一定要学会不当滥好人,还得看实际的情况决定是不是要把这方面的体认应用出来。

要有足够的智虑晓得如何避免可能导致他失去政权的恶行恶名。如果可能的话,应该警惕自己不要沾染可能危及政权的恶名。如果做不到,放纵一下也没关系。

就算是坏事,如果不做就很难维持自己的政权,那就应该毅然决然去做,不要担心坏名声招来别人的谴责。

有些事情看来是美德,化为行动却带来毁灭;也有些事情看来是邪恶,化为行动却能保障君主的安全和百姓的福祉。

第十六章 慷慨与小气

大家都认为应该行善不欲人知,君主如果真的照做,没有人看得到他的慷慨。这样一来,难以避免被骂小气的下场。于是,君主为了维持慷慨的口碑,只好加重人民的负担,苛捐杂税无所不用其极,由此滋生民怨。等到他手头拮据,也不再有人会敬重他。

因为慷慨得罪许多人,却只满足极其少数的人。他开始意识到民心浮动的征兆,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危及他的政权,打算改变作风。可是只要作风一改,小气的坏名声立刻落在他头上。

明智的君主不应该在乎小气的坏名声。积年累月之后,大家看到国库充裕,有资源防御外患,不用横征暴敛照样能够积极建设,没有受他压榨的民众反而会认为他慷慨,这些民众才占多数。

做出丰功伟业的都是那些被认为小气的君主,被认为慷慨的君主则是一个个一事无成。

说,君主为了避免剥削民脂民膏,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为了预防国库空虚而被人瞧不起,应该不要介意被说成吝啬鬼,因为吝啬是能够帮助他遂行统治的恶习之一。

你可能已经是个君主,也可能即将成为君主。如果是前一种情况,慷慨对你有害;如果是后一种情况,绝对有必要让别人认为你慷慨。恺撒是那些想要成为罗马君主的人当中的一个,当然要表现慷慨;可是,一旦达到目的,如果他有幸活下来而且不节制开销,他会一手毁掉自己得来的权力。

君主支出的经费可能是他自己和臣民的钱,不然就是别人的钱。如果是前一种情况,他应该节约开销;如果是后一种情况,他应该随时随地表现慷慨。君主带兵在外,靠抢劫、掠夺和赎金维持开销,经手的财物都是别人的,那就一定要充分展现慷慨,否则他的士兵不会追随他。

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比慷慨更容易耗损自己。

第十七章 残忍与仁慈:受爱戴和受畏惧,何者比较有利

只要残酷能够维持臣民的团结和忠诚,君主不应该介意残酷的恶名。比起过度仁慈导致长期的失序状态进而引发凶杀和抢劫,因此整个社会全部受害,屈指可数的残暴事件显然仁慈多了,因为君主下令行刑只伤害到个人。 Bookmark - Page 92 · Location 1127

到底是受爱戴比受畏惧可取,还是反过来说才对。答案是,两者同样重要,不应该偏废。可是,既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两害相权取其轻,自然是受畏惧比受爱戴有保障得多。

因为,世人大体而言是忘恩负义、反复无常、喜欢说大话、虚伪成性、避危趋安、贪得无厌。你给了他们好处,他们就心向着你,像我在前面说的 ,在患难仍然遥远的时候,他们乐意为你赴汤蹈火,财物、性命甚至儿子都可以奉献给你;可是到了紧急关头,他们就会转身而去,连头都不回。

民众爱戴君主是出于民众的意志,君主无法操之在我,民众畏惧君主的关键却在于君主本人的意志,他自己能够做得了主,因此明智的君主应当唯自己的意志马首是瞻,不能仰赖别人的意志,只要竭力避免民怨就是了,如同前面说过的。

第十八章 君主守信之道

一旦违反自己的利益或是当初承诺的理由消失时,明智的君主既不能也不应该信守诺言。

人类生性邪恶,不会对你守信,同样的道理,你也没必要对他们守信。

永远不会欠缺正当的理由粉饰自己背信弃义的行为。只要看看有多少条约变成废纸,又有多少承诺变成空言,都是由于君主口是心非,就可以明白了。

一定要晓得如何漂漂亮亮地掩饰兽性,做个伟大的说谎人和伪君子。人都很天真,只顾虑到眼前的需求,竟使得骗子永远找得到心甘情愿被骗的人。

君主不见得一定要具备前面提到的那一切被认为是好的特质 ,但确实有必要让人家觉得他样样具备。我甚至敢大胆这么说:具备那些特质,还随时随地身体力行,一定害到自己;反过来,让人家觉得拥有那一切特质却非常有用,比如,让人家觉得慈悲为怀、忠实可靠、讲究人道、正直、有虔诚的信仰,而且使人相信会身体力行。但是君主要有心理准备,一旦有必要改弦易辙,应该晓得怎么做。

随时顺应运气的风向和形势的改变。而且,就像我在前面说过的,如果可能的话,他不应该忽视德行,但是必要的时候,他应该知道如何为非作歹。

定要表现得让人家听了或看了觉得他就是慈悲的化身,忠实可靠、为人正直、讲究人道而且信仰虔诚。其中最后一项尤其必要,因为人类下判断通常是靠眼睛,而不是靠双手;因为每一个人都能够看,但是能够有第一手接触的人为数不多。每个人都看到你表现出来的样子,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察觉你的真面目,那少数人也不敢跟大多数人唱反调,

第十九章 如何避免受人鄙视和怨恨

君主不可能两面讨好,迁就一方注定开罪另一方,所以首先应该极力避免引起人民普遍的怨恨;如果这一点做不到,退而求其次,应该极力避免引起势力最大的一群人的怨恨。

第二十章 堡垒等君主常用措施的利弊得失

定要好好考虑那些人的动机。他们的动机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爱戴,而只是对旧政权不满,那么新君主要跟他们维持友好的关系势必煞费苦心而且困难重重,因为不可能使他们感到满意。

对旧政权感到满意因此起初与他为敌的人比较容易交心,反而是因为对旧政权感到不满而帮助他占领该地的人难以相处。

第二十二章 君主的肱股大臣

我们判断主人的智力,初步的印象就是来自观察他身边的人。他身边的人如果能干又忠诚,我们说那个人明智大概就八九不离十。因为他有知人之明,使干才出人头地,又深谙用人之道,使他们忠心不渝。但是,如果他身边的人庸碌无能或见利思迁,我们对他印象不好总是不会错,因为他犯的第一大错就是用人不当。

说到人的才智,不外三种:一种是本身具有理解的能力;另一种是能够明辨别人的理解;第三种是本身没有理解的能力,又无法受益于别人的理解。

君主如何辨识大臣的好坏呢?这里有个屡试不爽的办法:凡事只想到自己却很少想到君主,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那种人不会成为好的大臣,你永远不能信任,因为他掌握别人托付的权力,就不应该只考虑自己,而是应该处处为君主着想、念兹在兹的唯有君主的利益。

第二十三章 如何避开马屁精

人难免对自己的事感到洋洋得意,因此流于自我陶醉,很难抵抗这种瘟疫,试图抵抗却会遭遇被人轻视的风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防范谄媚只有一个方法:让人们明白,对你说真话并不会得罪你;然而,一旦人人都对你说真话,你就得不到普遍的尊重了。

明智的君主应该采取第三个办法,就是选择明智的人当他的大臣,只允许那些大臣拥有对他说真话的自由,而且只许回答他的询问,其他人或其他话题都不允许。但是,君主询问他们的意见应该巨细靡遗,并且仔细聆听,深思熟虑之后作出自己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