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基础理论梳理

1. 议程设置理论(Agenda-Setting Theory)

提出者: 麦克斯韦·麦克库姆斯(Maxwell McCombs)和唐纳德·肖(Donald Shaw)
核心思想: 媒体通过选择和强调某些议题,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重要性的排序。
解释: 媒体报道什么,公众就更关注什么。例如,媒体不断报道气候变化,人们就可能认为气候变化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2. 沉默的螺旋理论(Spiral of Silence Theory)

提出者: 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
核心思想: 人们害怕因表达少数派观点而被孤立,因此会选择保持沉默,而主流观点会因此变得更强大。
解释: 在社交场合,如果某人支持某个不受欢迎的政策,他们可能会因为害怕被嘲笑或排斥而不表达自己的观点。

3. 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

提出者: 伊莱休·卡茨(Elihu Katz)等
核心思想: 受众主动选择媒介,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获取信息、娱乐或建立人际联系。
解释: 例如,有人看新闻是为了获取时事信息,有人刷短视频是为了放松娱乐。

4. 双重路径传播理论(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 Theory)

提出者: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等
核心思想: 信息先影响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s),然后通过他们传递给普通人。
解释: 一位明星(意见领袖)分享他对某品牌手机的看法,粉丝们可能因此更倾向于购买该品牌手机。

5. 媒介依赖理论(Media Dependency Theory)

提出者: 桑德拉·巴拉-洛根(Sandra Ball-Rokeach)和梅尔文·德弗勒(Melvin DeFleur)
核心思想: 人们对媒介的依赖程度决定了媒介对他们的影响力。
解释: 在自然灾害期间,人们更依赖新闻媒体了解信息,媒体的影响力因此显著增强。

6. 培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

提出者: 乔治·葛伯纳(George Gerbner)
核心思想: 长期接触某类媒体内容会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使其对现实世界产生扭曲的认知。
解释: 如果有人长期观看暴力电影,他们可能会认为现实世界比实际情况更暴力。

7. 框架理论(Framing Theory)

提出者: 厄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等
核心思想: 媒体通过特定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塑造受众对事件的理解方式。
解释: 例如,同一场抗议活动,媒体可以通过“和平示威”或“暴力冲突”两种不同的框架呈现,观众的理解可能截然不同。

8. 传播流模型(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ory)

提出者: 埃弗雷特·罗杰斯(Everett Rogers)
核心思想: 创新传播分为不同阶段,受早期采用者、社会网络和文化背景影响。
解释: 新款智能手表推出后,早期采用者首先购买并使用,随后影响他们的朋友和家人,也加入购买行列。

9. 媒介生态学理论(Media Ecology Theory)

提出者: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等
核心思想: 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技术形态,会深刻影响社会文化和行为。
解释: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指出,不同的媒介形式本身会塑造人们的沟通方式和思考习惯,比如电视时代重视图像表达,而书本时代则重视文字逻辑。

10. 文化霸权理论(Cultural Hegemony Theory)

提出者: 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
核心思想: 通过文化传播,社会精英能够维护对意识形态的控制。
解释: 主流电影和电视节目常通过叙事来巩固现有社会价值观,比如提倡个人奋斗和消费主义。

11. 知识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

提出者: 菲利普·T·蒂奇诺(Philip Tichenor)等
核心思想: 媒体传播的信息往往会加剧高知识群体和低知识群体之间的信息差距。
解释: 例如,科学新闻的传播可能会让受过教育的人更了解相关知识,而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反而对这些话题更加陌生。

12. 第三人效应理论(Third-Person Effect Theory)

提出者: 戈尔斯通·戴维森(W. Phillips Davison)
核心思想: 人们倾向于认为媒介内容对他人的影响比对自己更大,因此采取某些行为来应对。
解释: 例如,有人认为广告会强烈影响别人买东西,但对自己影响不大,因此他们可能主张对广告进行更严格的监管。

13. 格拉诺维特的弱连带理论(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Theory)

提出者: 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
核心思想: 社会网络中“弱连带”(acquaintanceship)在传播信息、促进资源流动方面比“强连带”(close ties)更有效。
解释: 一位普通朋友可能为你提供重要的求职信息,因为他们接触的信息与你的圈子不同,而亲密朋友通常与你分享相似的信息。

14. 双重现实理论(Double Reality Theory)

提出者: 尼基·鲁伯克(Nikki K. R. Kroeber)等
核心思想: 媒体的报道常常同时建构现实(即媒体呈现的内容)和社会现实(即人们实际经历的内容)之间的关系。
解释: 例如,人们从媒体报道中感知犯罪率很高,但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却很少直接遇到犯罪。

15. 信息缺口模型(Gap Model of Information Seeking)

提出者: 罗伯特·桑德伯格(Robert S. Taylor)
核心思想: 信息搜索行为源于感知到的问题与当前知识之间的“信息缺口”。
解释: 当某人得知一家公司可能破产,但不了解具体原因,他们可能主动搜索相关信息以弥补这一缺口。

16. 媒介扩展理论(Media Richness Theory)

提出者: 理查德·戴夫罗(Richard L. Daft)和罗伯特·伦吉尔(Robert H. Lengel)
核心思想: 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信息丰富程度,复杂的信息需要通过丰富媒介传递。
解释: 面对面交流是最丰富的媒介形式,而书面文字则较贫乏;因此,复杂的谈判更适合用面对面形式而非电子邮件。

17. 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提出者: 莱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
核心思想: 人们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估自己的意见和能力,媒介加剧了这种比较。
解释: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看到他人的成功生活(如度假照片)后,可能会感到自己不够成功或幸福。

18. 使用与依赖模型(Uses and Dependency Model)

提出者: 桑德拉·巴拉-洛根(Sandra Ball-Rokeach)和梅尔文·德弗勒(Melvin DeFleur)
核心思想: 媒介的影响力取决于个人对媒介信息的依赖程度和社会系统的强弱。
解释: 在大规模断网时,人们可能对社交媒体的依赖暴露出传播系统中的关键脆弱性。

19. 选择性接触理论(Selective Exposure Theory)

提出者: 约瑟夫·克拉珀(Joseph Klapper)
核心思想: 人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已有观点一致的媒介信息,同时避免接触相反的信息。
解释: 政治偏好为某党的支持者可能更常观看与其党派立场一致的新闻频道。

20. 第四权力理论(Fourth Estate Theory)

提出者: 爱德蒙·柏克(Edmund Burke)
核心思想: 媒体作为独立的社会机构,起到监督和制衡权力的作用。
解释: 调查性新闻对政府腐败或企业不当行为进行揭露,即体现了媒体的“第四权力”作用。

21. 知觉过滤理论(Perceptual Filter Theory)

提出者: 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
核心思想: 信息传播过程中,人们的背景、偏好和经历会影响他们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
解释: 相同的一条新闻,乐观者可能解读为积极信号,而悲观者可能视为负面警告。

22. 信息洪流理论(Information Overload Theory)

提出者: 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
核心思想: 当信息超出人类处理能力时,可能导致决策困难、效率下降甚至焦虑。
解释: 在电商平台购物时,面对上百种相似商品,人们可能更难做出购买决定。

23. 媒体逻辑理论(Media Logic Theory)

提出者: 大卫·阿尔希德(David Altheide)和罗伯特·斯诺(Robert Snow)
核心思想: 媒体的呈现方式和逻辑深刻影响了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解释: 电视节目常用娱乐化逻辑,这使得新闻报道也趋向于以娱乐性吸引观众,而非深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