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人类生命的本质,但不是人类生活的目的。作者认为,人类从出现在地球上开始,就必须通过劳动来获取资源和能量,维持生存和繁衍。但是,工作并不是人类存在的唯一意义,人类还有其他方面的需求和追求,比如休闲、娱乐、社交、创造等。作者呼吁我们不要把工作当成一种信仰,而要把它当成一种手段,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
工作的形式和意义是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化而变化的。作者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现代社会,梳理了人类工作的历史变迁。他指出,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制度,对工作有不同的定义和要求。在原始社会,人们没有“工作”的概念,只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劳动;在农业社会,人们开始固定居住和耕种,形成了土地所有权和阶级制度;在工业社会,人们被异化成“工具人”,为了经济增长而无休止地工作;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工作有更多的期待和挑战,希望通过工作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
稀缺经济学是导致人们过度工作的根源。作者认为,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稀缺思维”,让人们担心资源不够用,因而努力工作以获取更多的财富和物质。但是,这种思维忽略了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是有限的,而且资源本身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作者提出,“富足经济学”的概念,认为人类应该从原始社会中学习如何控制欲望,满足于现有的资源,并通过创新和协作来扩大资源的可用性。
自动化技术将给人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作者预测,在未来,机器人将取代人类完成大部分重复性和低技能的工作,这将使人类面临失业和无用的危机。但同时,这也将给人类带来新的可能性,让人类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展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并创造出更多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工作。作者建议我们重新思考“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并从“工具人”向“Human Being”转变。